非一般「虎媽」
說到「虎爸虎媽」一詞,通常給人一種嚴格、專制、極度有紀律的感覺。熙熙媽媽曾經也是一位「虎媽」,希望孩子升上「Band 1」小學、讀好書、勤温習、同時學習不同興趣,成為媽媽心目中文武雙全的好學生。然而,熙熙在幼稚園二年級時被評估為特殊需要學童,從此令她不再一樣。
熙熙在4歲多時,媽媽發現他在讀寫出現問題:一些結構簡單的中文字如「田」、「火」、「木」等等,熙熙都較難掌握。與幼稚園老師商量後,得知應該是肌張力及小手肌等問題,便馬上決定做評估。
緊迫的時間及缺乏資源渠道,令尋找評估的過程變得十分艱難。熙熙媽媽得知政府排期需要15個月才能為熙熙評估,既焦急又無奈。而面對其他機構的評估費用,作為家庭經濟之柱的她壓力倍增。幸好得到友人協助,只花半年時間就以實惠價錢為熙熙評估,用錢換來更多時間,最後成功接受到校服務。
意外狀況與媽媽最初計劃好的路線大相徑庭,難免會苦惱、心有不甘。但正好讓她重新思考孩子去路。熙熙媽媽不在執著於「虎媽」的想法,取而代之的是,抓緊孩子的黃金期與他同行。幸好,熙熙各項能力剛好「踩界」,未算是嚴重程度,使媽媽更積極為他安排訓練,為熙熙開展另一條成長道路。
「放下家長固有框架,與孩子一同成長。」
孩子無原無故發脾氣,不少家長都會感到無奈及懊惱,孩子教好像教而不善。這個情況同樣發生在熙熙身上。最初媽媽也不解孩子為何出現如此行為,但後來接觸更多SEN的資訊,才發現孩子腦內沒有控制及表達情緒的方式。她認為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,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情緒的大小事情,都需要由家長主導,提供舒緩及表達情緒的方式,帶領孩子逐步學習。同時,家長也需要陪養耐性、了解到孩子的困難之餘,並學習到如何體諒孩子的「不當行為」,因應孩子需求利用不同方式相處。
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後,熙熙各個方面都大幅改善。從前的他連滑梯都害怕,現在連續滑四、五次依然十分雀躍;性格內斂的他,如今也嘗試表達內心感受。眼前的改變讓媽媽眼前一亮,亦逐漸放下心頭大石。媽媽非常感激各位治療師一路以來盡心盡力的付出,和對她們無微不至的照料。
為人父母,都想孩子無病無痛、健康快樂地成長。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需要更多支援,難免會自責、甚至產生不良情緒。但正因為是這個情況,家長與孩子彼此都一同成長、一同進步。當經歷過越大困難,過後的關係會變得越親密。對熙熙媽媽而言,這趟旅程不僅僅是孩子的進步,而是更令她們獲得難能寶貴的親子關係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《童行.點滴》系列
SEN家庭的一點一滴,都能化作同路人的力量。
全新《童行.點滴》系列,透過分享照顧SEN孩子的苦與樂,讓大家彼此支持,明白成長路縱然漫長,但有我們與你「童」行並不孤單!
想收看更多影片,了解他們當中的一點一滴?請密切留意Facebook專頁!
愛.家庭賽馬會成長中心 X 香港聖公會愛童行計劃
Facebook 專頁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kh.welove.wwlove/
Instagram 專頁:
https://bit.ly/3AAAkRG